欢迎访问全脑影像教育网站!                    注册本站  查购物车   会员中心  支付方式  网络电台    网址导航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RSS
当前位置:首页 > 培训平台 > 影像阅读 > 详细内容
初中现代文阅读规律和解题技巧
发布时间:2010/5/19  阅读次数:2880  字体大小: 【】 【】【

初中现代文阅读规律和解题技巧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
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阐明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因此,阅读历来是中学语
文命题中考查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地揭示中
学语文阅读的本质,分析答题的方法,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同学们解决阅读难
题,提高阅读分数。

一、三大文体

中考阅读材料从体裁上来看,一般分为文学作品、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体裁。
其中,文学作品阅读又包括记叙文、散文和小说三种具体的文体。在现有的考试
形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同学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因为不同体裁的
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其题目设置的侧重点也不同。

二、四大阅读思维

在考场上看到一篇文章,第一遍阅读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同学在读第
一遍文章时往往目标不明确,形不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样,不但对解题帮助不
大,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思维,形成习惯,我们才
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答题。

  

  1、标题——线索——关键词

四大阅读思维 2、三大素材组合方式

3、具象——抽象

4、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1、标题——线索——关键词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这四种高度实用的阅读思维

1、标题——线索——关键词

抓住标题,把握线索,注意关键词,我们就能基本把握文章思路,较好地整体感

2、三大素材组合方式

我们注意了文章素材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体上把握文章、确定答案可能出现的

  3、具象一抽象

各种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作者一般是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独特
感受。因此,能不能迅速形成从事物(具象)到感受(抽象)的思维转换,就成了理解文
章的关键。熟练地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就会大大降低阅读难度,扫清解题障碍,轻松
解题。

4、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我们在解答诸如词句含义类的题目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如果能从小处
着眼、大处着手,将会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起题目来得心应手。

  三、四步解题技巧概述

所谓“四步解题法”,是指做阅读题时,按照“代入—检索—提取—加工”
四个步骤解题。

  这种方法,是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专家潜心研究所得出的结沦。具有极大
的应用价值,并且可操作性强。只要熟练运用四步阅读法,再辅以一定的语文知
识,就基本上能够解决中学语文考场阅读的所有问题,保证你的考场阅读得分。

四、三种题型

中学语文阅读的考查点很多,很多同学会觉得理不清思路,难以把握。其实,
仔细分析,我们把它大体上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筛选信息类

  中学语文阅读从本质上说是文字阅读,考查的是对相关文字信息的选择和理解。
因此,简单的筛选信息题,是我们在考场阅渎中最容易也是必须拿到的分数。短暂的


考场时间决定了我们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分才是最大的赢家!因此,只要掌握了正
确的解题方法一一“四步解题技巧”,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保证我们的得分。

  第二,深层含义类

  对于这类题型的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词汇题目考句子,句子题目考段
落,段落题目考全文”因此,我们就要贯彻“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飞勺思维方式,
并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四步解题技巧”,保证此类题型的解题时间,提高解题
效率。

  第三,审美鉴赏类

  很多同学看到这类题目就觉得头疼,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因此,我们为同学们总
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技巧,那就是积累一定的文体知识,并运用正确的解题方
法——“四步解题技巧”,就能够成功解决这类问题,保证我们的得分。

四大阅读思维

  

一、标题一线索一关键词

二、素材组合方式

四大阅读思维 三、具象一抽象

四、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一、标题——线索——关键词

阅读任何文章,我们都要注意其标题,因为标题往往是行文的线索,抓住这条线
索,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这
样,我们对文章就有了一个明晰的整体感知,将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解题。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即以“背影”为线索,来描写父亲的四次背影,表
现父子之间的挚爱亲情。这样,我们在回答其他问题时,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答题方向。

  再如《母亲的手》这篇文章以“母亲的手”为标题,以母亲的手的变化为线索,母
亲为了养育我们几个,她的手从美丽柔嫩变得丑陋粗糙,从而不难分析出文章的主旨
——歌颂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掌握了这些,就可以轻松解答有关人物形象分析、词句
表达效果等题目。

  

主旨:为了“我”
的成长,母亲的
手从柔软到粗
糙。母爱是无
私、伟大的!

  


  曾

  经

  

  

  

  

  

母亲的手是那样美丽, 母亲的手逐渐变得

那样柔软..。 粗糙..。

  

“母亲的手”是标题,手的变化是线索,描写手的形容词是关键词。

  

  

  

智慧提示:结合题目,抓住文章的线索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是迅速抓住文章主旨的有效方
法。

  

二、素材组合方式

不管文学作品、说明文还是议论文,从素材的组合方式上看,基本上有以下三种:

  


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只要把握住其素材组合方式,就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迅
速把握文章主旨,帮助我们尽快确定答题范围,迅速找出答案,从而提高钥匙效率。

  

  1、并列式

大量的文章经常从时间的角度,或人、事、物的特征的角度等,使用并列式的素材组合模
式。如,

  小狗很乖巧

  我家的小狗 小狗很聪明 小狗是人类的好朋友。我爱我家的小狗。

  小狗很忠诚

  

  1、贝多芬晚年失聪,却创作出《第九交响曲》

  2、诺贝尔的弟弟、同事被炸死,但他坚持试验,

人生需要磨难 终于发明了硝化甘油火药; 磨难是成功的催化

  3、司马迁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完成《史记》

  4、韩信屡战屡败,但毫不气馁,最终赢得了胜利。

  

  

2、递进式

叙事性的记叙文为了体现事情的前因后果,议论文、说明文为了体现事理的递进,
往往采用递进式的素材组合模式。如:

比如《等待自己花开的季节》,我们看到标题,迅速捕捉到“花开”、“季节”
的关键字眼,转化的逻辑思维过程如下:

我们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会发现有大量考查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等类型的题
目。如果我们孤立地盯住这些词句,理解起来就会觉得无从下手,而如果我们把握
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方法,就会大大降低答题难度,增加答题正确的几率。

  我们可以月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上述内容:

  3、对比式

  我考试失利,无精打采

  路边小鸟扇动翅膀经历数次失败,终于学会飞翔。

飞翔的翅膀 我受到启发,开始转变态度,勤学苦练。

  我考出了好成绩

  我终于知道了勤奋就是人生成功的翅膀

  

很多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为了更加鲜明地体现文章的主旨或结论,使读者形成鲜明的印象,往
往会使用对比式的素材组合模式。如:

  

  1、赵普熟读《论语》,并能将其运用在处理政务上,政绩卓著。

  2、赵括很善于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中,他只知道根据兵书办,

学以致用 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3、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必须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才能有所作为。

强调:一篇文章往往不会孤立地使用某一种素材组合方式,多数情况下是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具象——抽象

文学作品往往存在这样一个写作规律: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含义。因此,我们在阅读过


程中,如果形成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习惯,就能迅速破解标题、词句深层含义此类题目,并能迅速
把握文章主旨。

  

具象—事、物

  

  

  

  

抽象—深层含义

  

比如《等待自己花开的季节》,我们看到标题,迅速捕捉到“花开”、“季节”的关键字眼,
转化的逻辑思维过程如下:

  

花到了合适

的季节会渐

渐绽放

花开=成熟、成

长、成功、自我

价值实现

人经过一年

年长大,会

渐渐成熟。

  

  

  

  

  

下面下列举一些文学作文中常见的形象及其抽象含义,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

  

  

隔阂

沟通

包容

坚忍

连接

阻挡

广阔

耐寒

(梅花)

  

  

  

(天空)

  

  

  

(墙)

  

  

(桥)

  

  

渴望自由

飞翔

  

(飞鸟)

  

  

  

四、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我们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会发现有大量考查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等类型的题
目。如果我们孤立地盯住这些词句,理解起来就会觉得无从下手,而如果我们把握从
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方法,就会大大降低答题难度,增加答题正确的几率。

我们可以有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上述内容:

X=Y+Z或X=Z

  

X=题目中考查的具体词句的含义

  Y=词句的本义


  Z=对具体语境、文章主旨、人物性格特征、作者情感等方面的整体感知

  那么,答案就应该为X=Y+Z或X=Y(注:有时不需要解释词句本身含义)。如:《孔乙
己》中写孔乙己付账“便排出九文大钱”,如何理解“排出”这个动词的含义?我们在
解答这个题目时,首先解释其本身含义:一枚一枚整齐排列,再结合全文对孑L乙己性
格的刻画,得出答案:“排出”即一枚一枚整齐排列,写出孔乙己付账时的动作,表
现了孔乙己虚荣、急于炫耀自己的心理。

  

  

  

  

  

  

  

  

  

  

  

  

一个“排”字,生动形象
地表现了孔乙己爱慕虚
荣、急于炫耀的心理。

  

孔乙己自命为读书人...,排出..九文大钱,炫耀自己,

不屑..与其他短衣帮为伍。

  

  

  

  提示:联系全文,来解决局部的字词含义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答题技巧。这就
是所谓“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词语含义+词语本义(此处指性格特征)

  

四步解题技巧

1。代人——将题干代入原文处;

2.检索——在代人处寻找答案可能在的区域;

3。提取——在检索区域内提取那些可以充当答案的词语;

4.加工—将提取的词语、句子,运用阅读知识加工、概括成答案。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三大题型:筛选信息类、深层含义类、审美鉴赏类。

其中“筛选信息类”题目即把文中无用的信息“筛掉”,留下答题需要的信息。这部分
题目的关键不是理解文意,而是找到相关文字,因此这部分题目是考生最容易也是必须
拿到的分数。我们只要严格运用“代入一检索一提取”的方法,就定能拿下这些分数。’

  “深层含义类”和“审美鉴赏类”这两类题目,解题也要运用“代入一检索一提取”
的方法,再结合相关的知识和答题套路进行加工概括。

  总之,熟练运用“四步解题技巧”,能帮助我们高效解题,准确答题,轻松拿分,
成功应对一切阅读题目。

文学作品整体阅读

一、考点归纳

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主旨的把握;

2、根据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对句子的推敲、品味和赏析(包括蕴含的哲理、情感、表达
效果、修辞手法等)

3、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评价。

4、结合文章内容,对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和分析;

5、拓展延伸等试题的开放性训练。

二、题型分析


我们可以根据题型的不同特点,把文学作品阅读的题目分为三大类:

  


组织结构图
三大题型

筛选信息类

深层含义类

审美鉴赏类

一、筛选信息类

筛选信息,从文中符合要求的词语或句子。

我们可以根据上述“解题技巧”进行解题:首先将题干代入原文,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联
系上下文,顺藤摸瓜,向上或向下检索并提取出相关内容即可。例如“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
我们将“陶公柳”代入原文,在文中检索出三句话:“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陶公柳,是宽
容的树木”,“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提炼出“坚韧、宽容、质朴”三个词语即可。

又如,《我的同桌》:

  

  

  

  

  

  

  

  

同桌是一个勤劳的人 同桌是一个节约的人 同桌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同桌是一个怎样的人?勤劳+节约+爱读书

  

  

二、深层含义类

对文中字、词、句、段、篇的主旨的理解都属于深层含义数题目。

1、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关乎文章的内容、主旨,对它的理解要结合内容、主旨来回答。首先判断
出标题的核心词语,然后凭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把形象词语抽象化,从而得出其深层含
义。

下面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近年中考记叙文的部分标题,从中可窥见一斑。

标题

核心转化点

深层含义

《词典的故事》

词典——知识

渴望知识

《六个馒头》

馒头——自尊

女孩贫穷却自尊

《我看到了一条狗》

河——自我挑战

看到挑战自我的机会

《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

捉迷藏——童趣

感恩、童趣

《搭桥》

桥——人际沟通

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

《被遗忘的稻草》

遗忘——渴望实现

稻草渴望自我实现

《父亲的眼神》

眼神——期待

期望、期待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

主旨在文中出现的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主旨在文中

出现的形式

1、强烈感叹式的抒情句子;

2、对人对事作出评判的议论;

3、主人公在关键情节中自我感悟的句子;

4、人物之间触及人生哲理的对话;

5、文章地标题;

6、点明文章时代背景的句子。

  

首先,迅速找到哪些语句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其次,提取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将其加
工、整理成答案。另外,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限制性字眼,如“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
“不少于50字”等。这类题一般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按照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3、如何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首先找到词、句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词、句所在的段落表达的含义,再从形象
化到抽象化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即可得出答案。

例如《济南的冬天》中“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另的呢?”中“慈善”一
词的含义,就要结合全段的内容去理解——作者写老城在阳光的照耀下、小山的包围中,
暖和安适的状态和人们并不急切地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我们可以得知济南的冬天不像其
他的北方城市那样严酷。那么“慈善”在这里就是一种形象化表达,应理解为“温暖、舒
适”。

  

  

  

  

  

  

  

  

温暖舒适

慈善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这样的温暖..=

暖和安适....地睡着

三、审美鉴赏类

  标题、词、句、段等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以及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等都属于审美鉴赏类
题目。

  1、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

  

标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示例

1、全文的线索

《背影》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

《白杨礼赞》

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最后一课》

4、反映作者的情感

《幽径悲剧》

  

  

  2、下列词语/句子具有什么样表达效果或作用?

  ⑴从用词角度有以下几种答题套路:


用词

基本的回答模式

动词

生动地表现了某人或物的情状或特点

形容词

细致地描摹出某人或物的特点或心理

叠词

营造一种节奏感强的音乐效果

拟声词

让声音再现,让人身临其境地体会

  

  

  

  

  

  

  

如《背影》中“蹒跚”、“探身”、“攀着”等动词就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热爱
深情。

“蹒跚”等词语表现为
父亲行动的艰难,为了
给“我”买几个橘子,
不辞劳苦,体现出父亲
对“我”的热爱。

  

  

  

  

  

  

  

……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下去……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用两手攀着上面,……显出努力的样子。

  

  

  

⑵有关人物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写出了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物质。

如《散步》中“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母亲认为:大路平顺。 儿子却说:小路好玩! “我”该做什么抉择? 我决定走大路!

“我”背起母亲,

妻子背起儿子。

  表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人物当时的精神品质

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
描写,写出了“我”当时
矛盾的心理状态,表现了
“我”人到中年肩负的责
任。

  

  现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烘托气氛

⑶环境描写的作用 造成悬念

  引起读者的兴趣

  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最后一课》中“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
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暗示了“最后一课”发生
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

  

  

  


⑷句子(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答题套路一般有以下几种:

  

打下伏笔、作铺垫

  

  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过渡、承上启下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句子在结尾附近

句子在两个情节中间

句子在文章的开头

  

  

  

  

  

  

  句子在文章前半部

  

前后呼应

  

  

句子在文章后半部分

  

  

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
的作用即为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3.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题套路:运用了XX的修辞方法,使“..”(套修辞作用),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
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拟人

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借代

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缺点)

夸张

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形象)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感情

设问

引起了对(什么问题)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中心思想)。

反问

鲜明强烈地写出了(什么观点、态度、情感)

  

如《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运用了引用、比喻、
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作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对象+特
性,表达了(谁,什么
样的)(哪些)感情。

  

  

  

  

  

  

吹面不寒..杨柳风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母亲的抚摸很温暖、柔和,与春风拂面的感觉十分相似。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手
法,我们把对母亲的喜爱之情,自然转到对春风、春天的喜爱上。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题套路:运用了XX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烘托或突出了..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
表达的效果)

  


附: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

形成强烈的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衬托

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象征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伏笔

对将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高尔基的《海燕》主要运用象征、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作用是含蓄、深刻地表现出革命
者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象征

  

  

  

  

搏击暴风雨.....的海洋,英勇无畏.... 。 面对沙皇残酷统治,英勇无畏....的革命者

5.文中的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简要分析文中的XX这一人物形象)

  首先将题目代人原文,检索哪些语段是对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对这些段落
逐一概括,提取其中的有关词句,舍去相同性格,罗列不同性格,最后将提取出的词句加工、概括
成答案即可。

如《故乡》中通过“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
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
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杨二嫂”
尖刻、爱占小便宜的性格特点。

  

人物的性格特
征,通过其语
言、行为、心理
等描写表现出

  

  

  

  

  

  

  

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真是贵人眼高” 塞一副手套在裤腰

(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杨二嫂:尖刻、爱占小便宜

  

  

阅读小贴士:人物性格特征,总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的。我们要善于察其言、观其行从而把握
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文解析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①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②我要求休学一年。

③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
桌土,手里拿着木杆蘸水笔在一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④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然后拿起我的申请书看着。她很快看完了,抬起头
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⑤“就是的。”

  ⑥“不休学不行吗?”

  ⑦“不行。”

  ⑧“亲戚全都帮不土忙吗?”

  ⑨“亲戚……也都穷。”

  ⑩“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
学呢?”

  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
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用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
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充满忧郁的眼睛,
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我和
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我年龄小。,,
她说:“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
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忽然灰暗起来。我没有开口。

  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
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贴在公文存根土。

  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
着来找我。”

  我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了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
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
出门去。忽然听到背后一声“等等”,她跟上我,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忽
然心情很不好受,在争取得到了休学证书后,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熟悉的脸孔,便低
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校门外拥来一拔偏远地区的学生,熟悉的同学便连连问我:“你来得早,报到了吧?,,
我含糊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她
又喊了一声“等等”。我停住脚步。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
我点点头。她又安慰我说:“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起头来,猛然看见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
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瞬即垂下头避开她的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
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
制情绪,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着劲儿说:“老师……
我走咧……”

  ⑩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⑩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

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向她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了。

  ⑩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

  @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厂 .

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

  ⑩我浑身颤栗,久久无言。我高中毕业名落刊、山,回到乡村,陷入无边无际的彷徨苦


闷,那时我曾经猴急似地怨天尤人:“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我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
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名额大大减少,我们班剃了光头,四个班也仅仅考取了几个人,
而上一年我们学校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父亲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年……
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

  @我猛然想起休学那年,出校门时那位女教师溢满眼眶又流挂在鼻翼上的晶莹的泪珠。我
对已经跨进黄泉路土半步还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泪珠的经历,父亲听后喃喃地说:“可
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这女先生哩……”

  @我今天把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今,各种欲望膨胀
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
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
精神的泉源哦……

  (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关于一条河的记忆》,有删改)

1.阅读第①—⑩段,请你用词语概括女教师在给“我”办休学证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解题思路]

  代入:题干明确了考查信息 “女教师”的“心理变化”,这是一个过程,因此原文中没
有相关的词眼。

  检索:文章①—⑩段。

  提取:文章第④段的“诧异”一词;第⑩段的“忧郁”一词,另外第⑩
段中“女教师”的话——“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还有⑩—⑩段中描写“女
教师”的语言,如两次“等等”、动作如“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神态如“眼
睛里充满了泪水”等语句。

  加工:提取的“诧异”、“忧郁”这两个词语可以直接作为答案。从提取的后面
的语句中可以加工成“惋惜”、“担忧”这两个词语。

  [参考答案]诧异忧郁惋惜担忧

2.结合第⑩—@段内容,体会作者写父亲在弥留之际对“我”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解题思路]

  代入:文章第⑩—⑩段:“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
有一件事对不住你..,我惊讶得不知所措。‘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

  检索:从代人处往下寻找,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第23—25段可以作为检索区域。

  提取:文章第23段中“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
年..第24段中“我猛然想起休学那年,出校门时那位女教师溢满眼眶又流挂在鼻翼
上的晶莹的泪珠”,“向我忏悔的父亲”。

  加工:由23段提取出的语句可以概括出其作月之一:表现当时“女教师”劝“我”
不要休学的意义;由24段中提取的第一句话可以概括出作用之二:引发“我”对女教
师的回忆;由24段中提取的第二句话可以概括出作用之三:表达父亲对当年自己决定
的后悔。

  [参考答案]

① 表达父亲对当年自己决定的后悔;


②引发“我”对女教师的回忆;

③表现当时女教师劝“我”不要休学的意义。

  

3.阅读文章,说出"40年前”和“今天”作者对女教师泪珠的不同感受,以及作者“今


  天”的感受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

[解题思路]此题可以分解为三个问题:

1.“40年前”作者对女教师泪珠的感受;

2.“今天”作者对女教师泪珠的感受;

3.作者“今天”的感受带给你的启示。其中第3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紧扣
文章内容和主旨,言之成理即可。

  代入:1.文章第17段:“我抬起头来,猛然看见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第19段:“我看见两
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

2.文章第24段:“我猛然想起休学那年,出校门寸那位女教师溢满眼眶又流
挂在鼻翼上的晶莹的泪珠”,第25段:“我企望自己的泪泉3口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
的泪泉..”

  检索:1.文章①—19段;2.文章第25段。

  提取:1.没有明显可以作为答案的词句,只能从中概括;2。文章第25段中“那是
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加工:1.根据文章①—⑩段的故事情节,以及对女教师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
写,可以概括出这样几个词语:关怀、安慰、期待;2、对所提取的句子进行简洁明了
的表述即可。

  [参考答案] 40年前,作者从女教师的泪珠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关怀、安慰和期
待;今天,作者认识到女教师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是滋养生命灵魂和滋润民族精神的
泉源。带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要像女教师那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纯真和
善良。

  

  

  

潘 岳

  ①一天,儿子出去玩时,一双牛仔磨砂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回家后递给

  我说:“妈妈,扔了吧。”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那是我花了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

  一周,我能不心疼吗?

  ②我拿着鞋来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前,老师傅和善地接过鞋子说:“让我试试吧,

  兴许能补好。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给这两只鞋都打上补丁,这样对称一些,而且

  更好看些。”看来,也只好这样了,我放下鞋子走了。

  ③过了几天,我去取鞋。果然,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

  粗粗的麻绳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与牛仔的

  质地浑然一体,风格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

  谓巧夺天工啊!

  ④把鞋子拿回家后,我没有立即给儿子,我怕他不肯穿。正好全家人在看电视,

  是抗日战争题材,我就问儿子:“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⑤儿子郑重地答道:“补丁就是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了一些用

  来弥补缺陷的程序。”二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我想跟他说的是鞋上的补丁啊。

  ⑥儿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电脑补丁,我就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让他接受

  那个鞋子上的补丁。我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氩

⑦小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多,往往是老大的鞋子小了,留给老二老三穿,等担一双
鞋到了我这个老四的脚土,鞋帮都掉了,鞋底也磨薄了。母亲就在灯下给我一遍一遍地缝补。
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啊。

  ⑧不知儿子听懂了没有,我拿出那双鞋子,递给儿子说:“这就是补丁啊。”

  ⑨他接过鞋子左瞧瞧,右看看,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哇,老妈,你真是神来之手,怎么
会有这么好的创意啊!”说着,他奔过来,夸张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笑笑说,老妈没那么
伟大,这是门口老师傅的杰作。

  ⑩第二天,我刚踏进门,发现门口齐刷刷地放着五六双鞋,我吓了一跳。每双鞋子好像都


是新的,可是每只鞋子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口子。我心里纳闷:这小子,不会把老妈当成修鞋
的了吧?

  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从屋里涌了出来。儿子说:“大家都说我的鞋有创意,都
买了新鞋,让你拿给那个修鞋的师傅,尽全力给他们做得有个性一点

  儿子还在一边叮咛我,我的心在疼痛,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

我想:孩子们思想上的补丁该如何打才好呢?

  (选自《短小说》2007年第1期,有删改)

1.上文为什么以“补丁”作为标题?结尾中的“补丁”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题思路]本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我们可以直接参考相
关的答题套路,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即可得出答案;第二个问题考察的既有“理
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又与考查“文章的主旨”密切联系。由“整体解析”也可得
出答案。

  [参考答案]因为“补丁”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或: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结句
中的“补丁”是指针对孩子们思想的缺失,采取补救的教育措施。

2.第①段中的“心疼”和第12段中的“心在疼痛”各表达什么意思?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代入:文章第①段“我能不心疼吗?”第12段“我的心在疼痛”。

  检索:文章第①段、第⑩—13段。

  提取:文章第①段中的“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那是我花了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
一周”;第⑩—13段中的“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我想:孩子们思想上的补丁该如
何打才好呢?”

加工:由文章第①段提取的信息可以概括出关键词“舍不得”;而文章第12—13段中提取
的信息不太明确,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第①段中的“心疼”指“我”过惯了节俭的生活,舍不得把刚穿的价值
不菲的鞋子扔掉。第⑩段中的“心在疼痛”则指“我”因孩子们不理解老的良苦用心,
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而感到难过。

3.第③段对老师傅所打的补丁作了具体的描写,这样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代入:文章第③段:“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粗粗的麻绳
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与牛仔的质地浑然一体,
风格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检索:文章第③段。

  提取:第③段中的“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谓巧夺天工啊!”

  加工:“突出老师傅的手艺巧夺天工”,这是从内容方面作答;另外,如果从结构
方面,结合“句子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的“答题套路”可得“铺垫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老师傅的手艺巧夺天工,在全文中起到铺垫作用(或:起到推

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上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B.上文选材立意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C.上文第⑦段的记叙顺序是倒叙

  D.上文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我”这个人物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的是有关文章的写作手法、选材立意特点、记叙J顷序和主
人公:解答此题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的答题套路,再根据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即可选
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B


5.文中“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将买来的新鞋划破后再拿去打补丁,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解题思路]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寸需要我们紧扣文章内容和主旨,提出
观点,讲明理由即可。答案示例略。

  

  

高分、满分阅读训练

九岁的圣诞老人

  [美]苏珊〃帕威尔

  ①我还记得和祖母一起度过的第一个圣诞,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我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般
穿过城镇,去找我的祖母。因为我的姐姐对我说:“根本就没有圣诞老人!”这句话对我而言
无异于晴天霹雳。她还嘲笑说:“就连傻瓜都知道!”

  ②我祖母是个痛快人,从不会说谎。那天我飞奔到她那儿是因为我知道她会告诉我真相。
她总是实话实说的,特别是配上她举世闻名的桂皮面包,实话会更为中听。

  ③祖母在家,面包还冒着热气,她正等着我哪!我一边大口大口嚼着面包,一边把事情一五
一十地告诉她。

  ④“没有圣诞老人?”她嗤之以鼻,“胡说八道!别相信那个。这谣言已经流传好多年了,
都快把我逼疯了,彻彻底底地逼疯了。现在穿上你的大衣,我们走。”

  ⑤“走?去哪儿,奶奶?”我问。我的第二块桂皮面包还没有吃完哪。

  ,⑥“那儿”原来是克比百货店,这是镇上唯一一家有点百货的商店。我们走进商店大门,
祖母递给我10美元。在那时这可是一大笔钱哪!“拿着这钱,给需要的人买点东西,我在汽车
里等你。”说完她转身走出了克比店。

  ⑦我只有9岁,常和母亲一起购物,但自己做主买东西还是第一次,商店里又大又拥挤,满
是圣诞购物的人流。好一会儿,我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手里拿着10美元,绞尽脑汁地想买什
么东西,给谁买。我把我认识的人一一想了个遍:我的家人、朋友、学校里的伙伴,还有一起
去教堂的人。当我突然想到波比〃德克尔的时候,我有了主意,他是一个有口臭、头发蓬乱的
孩子。在波拉克夫人的三年级班上,他坐在我的正后方,波比〃德克尔没有大衣,他从不在冬
天课间出外运动。她母亲总是带口信给老师说他感冒了,但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他没有感冒,他
只是没有大衣。我手里捏着10美元,渐渐地激动起来,我要给波比〃德克尔买一件大衣,我选
中了一件红色灯芯绒带风帽的。它看起来够暖和,他会喜欢的。

  ⑧“是给谁的圣诞礼物吗?”我把10芙元放在柜台土,柜台后的售货员和蔼地问。

  ⑨“是的,”我腼腆地答道,“是给波比的。”

  ⑩那个漂亮的售货员冲我笑笑,把大衣包好,然后祝我圣诞快乐。

  那天晚上,祖母帮我把大衣用玻璃纸和彩带包好,然后在上面写上“给波比,圣诞老人”。
祖母说圣诞老人总是要保密的,然后她开车带我去波比家,她解释说这样做以后我就成为圣诞
老人的正式助手了。 〃

  祖母把车停在波比家旁的街上,我和她悄无声息地潜行到波比家旁的灌木丛中藏好。祖母
推了我一把:“好了,圣诞老人。”她低声说,“去吧!”

  ⑩我深吸了一口气,冲到波比家的前门,把礼物放在台阶上,按响了门铃,然后飞快地跑
回灌木丛,和祖母安全地待在一起。我们在黑暗中屏息等待着,门打开了,波比站在那
儿。 ’ :,

  ⑩时光已经过去40年了,但当时和祖母一起守在波比家门前灌木丛中的激动和兴奋丝毫没
有褪色。那天晚上我认识到,那些关于没有圣诞老人的可恶的谣言就像祖母说的那样是“胡说
八道”。圣诞老人不仅活着,而且活得很好。我们都是

他的助手。 (选自《环球时报》)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故事内容。

  

2.品味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我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般穿过城镇,去找我的祖母。


  

(2)时光已经过去40年了,但当时和祖母一起守在波比家门前灌木丛中的激动
和兴奋丝毫没有褪色。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祖母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4.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末“圣诞老人不仅活着,而且活得很好。我们都是他的励

  

  

红书,包

秦文君

  ①距离现在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
书包简直关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②记得那天天气很干燥,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水却还是在喝,注意力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
着,扭过脸一遍一遍地看它,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
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
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土
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③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去街上寻找,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
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
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

  ④“没有什么能同它媲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⑤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
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请给我买吧,妈
妈。”

  ⑥“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⑦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
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这时,店要打烊了。 +

  ⑧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
父亲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⑨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
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
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
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

  ⑩晚上,母亲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
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长赶到店里,父亲骑车时
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⑩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
它受伤了呢。

  ⑩父亲说:“爱芙是件好事,可生活中关的东西太多了,跟着去争,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
能体会荚才是最芙的事情。”

  ⑩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
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⑩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芙的旖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
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荚的东西关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
世界土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芙的心。

  ⑩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已经

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 (摘自《新民晚报》)

  

1.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发颤”“不由”有什么表达效果?


  

  

2.文章第②段结尾,作者“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3.文中画横线处写了作者当时夜里做梦的情节,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它已经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红书包给了“我”童年
生活怎样的启示?(用原文回答)

  

  


上一篇:读书笔记怎么写?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招聘 | 站点地图 | 网址导航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音乐播放器 | 迷你播放器 | 网站管理
 全脑影像教育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胜利街17号
copyright 2010-211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